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瞄准追赶超越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
———山阳2017年脱贫攻坚综述
文章字数:5521






  2017年春,山阳县脱贫攻坚推进会召开,全县238个驻村工作队5384名干部职工239名第一书记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中去……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山阳县委书记张国瑜作为陕西省唯一一个参加会议的县委书记在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脱贫攻坚工作。随后,山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振奋精神,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努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嘱托……
  2017年,山阳县严格按照《陕西省贫困退出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产业优先,就业为要,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全县退出贫困村10个、贫困人口2202户8856人,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这一年,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推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合力攻坚,打出了一套脱贫攻坚的“组合拳”。
  夯实责任筑牢脱贫攻坚坚强堡垒
  为坚决打赢山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山阳县紧盯2020年脱贫目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要务、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强化领导力量一条线、帮扶责任一条线、政策措施一条线“三线落实”,做到领导力量精准、帮扶责任精准、政策措施精准,系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对扶贫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广度、深度、精度上都达到了空前水平。
  健全机构强保障。山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其他所有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了四套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明确了县脱贫办和“八办两组”的工作职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逢会必讲、下乡必查必看脱贫攻坚工作。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县“脱贫攻坚战”点评推进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坚持每周定期研究、每月专项督查、每季度现场推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各镇办、各部门、各单位都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设立精准脱贫办公室,实行挂图作战。全县上下齐参与促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
  压实担子明责任。为把“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从县到村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严格落实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双组长”责任制,夯实县级主体、镇办主责、村组主抓、部门帮扶“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把责任落实到边到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分工均承担专项脱贫任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镇办具体落实,谁出问题受追责。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镇办、包抓贫困村和贫困户,143个中省市县单位包抓所有贫困村,682名精干力量组成238个驻村工作队分别进驻119个贫困村和109个非贫困村开展工作,5384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239名第一书记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实现了全覆盖。
  完善制度强支撑。我们聚焦目标任务,立足县情实际,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实施规划》《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规划》,以及山阳县脱贫攻坚产业扶持、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保兜底等配套文件。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制定了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等工作标准和导引,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从严考核促攻坚。坚持季度考评与年终评定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分类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推动形成“水紧鱼跳”的脱贫攻坚态势、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扎实开展蹲点督导,县级领导和镇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通过蹲点调研督导、解剖麻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方位开展督查,建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分片督查脱贫攻坚责任制,实行常态化督查与暗访相结合,深入包抓片区督查脱贫攻坚工作。组建4个脱贫攻坚督战队,巡回各镇办开展督查,及时反馈问题,限期整改销号。每季度组织开展镇际交叉检查,年终综合考核评定,以脱贫实效检验工作实绩,把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三项机制运用的重要依据。
  多方聚力   精准扶贫政策落得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群众,着力点就是如何让贫困群众致富增收。为进一步扩大贫困群众享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山阳县瞄准脱贫目标,按照“六个精准”工作要求,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坚持上下联动,强化“八办两组”协作配合,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打好脱贫攻坚“总体战”。
  产业扶贫扎实推进。该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来抓,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实施意见》,设立1.2亿元脱贫产业专项资金,重点培育药、果、畜、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中蜂、光伏、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劳务和电商产业,创新推行“三带三创”产业发展模式,建成现代生态农业园区10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2个,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7万亩,发展食用菌1730万袋,养殖中华蜂2.8万箱,建成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5处、户用光伏电站23座。1.5万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4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
  “两房”保障全面达标。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启动建设集中安置点27个,3500套房屋达到入住条件,其中2150户7300人进城安置;1350户4600人在集镇和中心村安置。坚持拆、改、建三措并举,明确危房改造范围、工作流程和补助标准,启动实施危房改造2100户,全面完成危改入住。2017年需要搬迁和危房改造的脱贫户都有了安全住房。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争取国开行金融贷款7亿元,对100个贫困村集中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2.92亿元,对52个贫困村集中实施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环境整治等基建项目468个,10个拟退出村已全面竣工,硬件达到退出标准。持续加大居室改造力度,为0.73万户贫困群众排危加固房屋、改厕改灶、硬化地面、添置家具,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心。
  转移就业支撑有力。出台企业、园区吸纳贫困户就业扶持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户就业,1700多名贫困劳动力县内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486名。与南京六合区等发达地区、陕西能源集团等10家大型国有企业和苏州苏通等4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去年以来。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0场次11864人、就业创业培训127期5544人,组织召开就业创业扶贫暨宁商劳务专项招聘会20场次,2.8万贫困群众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增收脱贫,为9800名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费补贴292万元。
  健康扶贫力度加大。在实行农合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重保障”的基础上,新筹措1000万元重大疾病救助基金予以第五重保障。实行县镇“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一厅式”办公,提高住院报销比例,简便办事程序。对因患大病致贫2999人和患长期慢性病致贫8985贫困户分类救治、签约管理。2017年1至11月,贫困患者住院14329人次,新农合报销4899.41万元,大病救助1487人次498.84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617人次87.46万元,民政医疗救助5800人次902.48万元。
  教育扶贫全面覆盖。坚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努力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掌握一项实用技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去年以来,投入资金2178万元,改扩建贫困镇村学校9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为全县70266名学生兑现落实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63亿元,其中为5385名学前幼儿发放补助197.775万元、15893名寄宿生补905.225万元、16315名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费1152.245万元、4825名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413.6万元、2206名职业高中学生免除学费176.48万元,发放助学金170.38万元。
  生态扶贫落实到位。及时足额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退耕还林等各项补贴,将符合条件的1188名贫困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护林员、保洁员,2017年累计发放各类资金3800万元。高标准实施城乡绿化提升工程,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02万株,绿化造林7.4万亩,组织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5至10棵同品种乡土果树,使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水、路、堤、污水垃圾处理和环保设施建设等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开展“五改三清三建”,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
  兜底保障逐步完善。把脱贫政策与社保政策相衔接,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全面享受低保政策,对有劳动能力且已达到脱贫退出条件的161户476人低保户实行渐退帮扶,继续延长12个月的农村低保救助时限。去年以来,为全县7235户22310人累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7407.59万元,为3440人(其中集中供养847人,分散供养2593人)发放五保供养费2047.84万元,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601.14万元、重度护理补贴1208.81万元,实施临时救助6110人次986.3万元。
  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突出“思想教育、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体活动、温暖关爱”五项重点,强化事迹、教育、文化、典型引导和社会治理,广泛开展向李长庆同志学习活动,坚持扶智扶业并举,统筹解决“富脑袋”与“富口袋”问题,创新开展“党员+农民”融合教育,以党员教育引领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丰富党员教育,把精神文化脱贫作为精准脱贫一项基础工程、重要内容,扎实开展“脱贫励志模范”“孝老爱亲模范”“脱贫标兵”“扶贫先锋”等评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效聚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三变”改革盘活资产助脱贫一年来,山阳县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目标,力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不断探索城市带动型、资源资产型、乡村旅游型、政策依托型、组织带动型、产业发展型、服务创收型、异地置业型、电子商务型、社会帮扶型十种改革模式。山阳县引进金鸡扶贫项目,占地1000亩,总投资3.12亿元,其中由德青源公司投资1.04亿元,山阳县牧业投资开发公司向农发行或国开行贷款1.04亿元、县政府按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2000元整合县级扶贫资金2000万元、向上级争取产业扶贫资金5000万元作为股金入股到项目。项目每年将上缴利税1568万元,解决1000人就近就业,带动1万人长效稳定脱贫。中村镇成立扶贫开发公司,按照每股2000元的标准,采取政府每股补助1000元、群众自筹1000元的方式,鼓励本镇贫困户入股,统一在中村移民新区购买门面房,将经营收益的15%用于贫困村壮大集体经济,85%用于贫困户分红,增加收入。
  该县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和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党支部+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党建领航精准脱贫模式,整合“四支队伍”力量,加强农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建设,保证了推进改革的基层力量。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带动作用,成立西安山阳商会,召开山阳籍企业家座谈会和山阳客商大会,扎实开展“百企联百村带万户”脱贫攻坚行动,68名山阳籍企业家、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相继建成了一批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探索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4个,撬动社会资本1.6亿元,引导群众投资0.7亿元。
  围绕“三变”改革,山阳县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和产权交易市场,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有效激活了农村闲置的资源、资金和资产。大力推行村集体可经营性资源、资产、资金,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资金以及农民的资产、资金、技术等可变资本进行折股量化入股,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积极探索城市带动型、资源依托型、乡村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已有45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突破。
  加大投入发挥扶贫资金撬动作用产业要发展,贫困群众增收要有渠道,有效资金很关键。2017年,山阳县积极主动与上级对接,争取中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434.97万元,完成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4134万元,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投入产业发展22401万元,占整合资金的66%,主要通过产业直补、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形式带动2万余户贫困户发展种养殖等产业获得稳定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733万元,占整合资金的34%,主要对村级小型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完善提高。2017年争取社会扶贫资金55105.3万元,其中:国企央企17168万元、民企及个体工商户4366万元、宁商扶贫协作30340万元、各级定点扶贫单位3213.3万元、社会组织18万元。2017年投放小额信贷2745户2883笔13209万元(含集体贷378户1890万元)。贫困户小额贷款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集体贷主要是用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贷款指标涉农企业贷企业用,贫困户按不低于8%分红和在企业务工。
  在资金项目管理上,山阳县不断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积极改进资金管理方式,本着“重投严管,力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并完善了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严把报账审核关。对随意调整变更项目的,不按要求提供报账文件和凭证的,项目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报账。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审计、财政、扶贫等单位参与全面开展扶贫资金使用督促检查,制定了《脱贫攻坚督查督办制度》等8项制度和工作队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帮扶“双十条”举措,把脱贫攻坚作为县委巡查工作重点,加强全县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坚持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对扶贫领域违纪违法案件进行重点查处,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发现问题不整改的严肃问责。县上还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群众监督工作,建立县、镇、村三级脱贫攻坚举报平台,以监督促实效,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2018年,山阳县将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和决胜全面小康目标,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下足脱贫绣花功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追赶超越、建设“三强两好”美丽幸福新山阳而努力奋斗!(山阳县扶贫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