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寻访安澜渠
余良禧
文章字数:776



  
  
  镇安县境土质瘠薄,水田和水浇地极少,极不耐旱,自古就有“五日无雨一小旱,十日无雨一大旱”之说。明、清时期,镇安就有许多兴修水渠灌溉农田的做法,青铜关镇前湾村的安澜渠就是其中一例。
  前两年读《镇安县志》,了解到镇安历史上有个叫晏安澜(公元1851~1919年)的人,老家是青铜关人,光绪三年(1877年)殿试进士,先后在京城、四川当官,历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员外郎,度支部管榷司郎中兼司长,四川盐运使等职。《镇安文史资料·青铜关镇》中说,“他在北京倡议建立了‘商山会馆’,回家省亲时在晏家河修了一条水渠灌溉农田,至今遗址犹存。”
  为了弄清这条水渠遗址所在,2020年月11月,我约了朋友邦子,先后到前湾村鲁家湾、阳山村晏安澜故居进行了专访。邦子在青铜关主政过人武工作,对这一带很熟悉,我俩径直来到晏安澜第四代孙晏国际家。晏国际向我们介绍了祖上的基本情况,并带我们实地察看了渠道遗址。他说,鲁家湾有60亩土地,因这一湾住户全姓鲁得名。鲁家原来是富足人家,日子过好了,想将60亩旱地改为水田,于是就修渠引水,将后山平沟的水引到鲁家湾。传说当渠修到屋后山梁时,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工匠们白天凿,石头晚上长,白天凿,晚上长,这样持续了10多天,工程一直没有进展。鲁家着急了,找了一位先生请教,先生说:“你们是凿到龙脉上了。”问:“有没有办法治?”先生说有,并附耳告诉他们如何如何。鲁家依计在山梁上洒黑狗血、烧香焚表,渠倒是勉强修通了,但家境从此一蹶不振,慢慢衰败了,最后无奈将田地卖给晏家。晏安澜知道后,利用回家省亲的机会主持谋划,对原渠道重新进行加宽加固,使一条长1.5公里、宽1米、深30厘米左右的引水渠焕然一新。人们为了纪念晏安澜在修建水渠中所起的作用,便把这条渠叫作安澜渠。安澜渠不仅让晏家以及整个鲁家湾人种上了水稻,还让这里的人们饮用上了山泉水。
  安澜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镇安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