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九旬老人编撰地方志
记者 王孝竹
文章字数:1645

  
  洛南县保安镇位于秦岭南麓,距离洛南县城约25公里。这里是汉字发源地,相传当年仓颉随黄帝南巡到此,在此创造了最早的28个汉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在保安镇庙底村,有一位人尽皆知的老人,对于庙底村近百年的发展变迁,他都能悉数道来,可以说他就是庙底村的一本“活”史书。这个老人名叫张天公。 
  

退休回家编撰村志


  今年95岁的张天公,1952年参加工作,在区、乡担任过多种职务。“我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干五六样工作,统计干事、区文书、会计、财粮员、运输队保管出纳都是我一个人在做,而且一直保持先进,连续6年出席了省级先进工作者会议。”张天公自豪地说。那时候,张天公觉得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1986年,张天公退休了。回到村里后,张天公觉得“树有根,水有源”,人生在世不能忘本,要让后人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于是他开始整理撰写张氏家谱。张天公拄着拐杖,跑遍了方圆百里的张姓人家,拜访了近百位年迈的老人,了解庙底村起根发苗的始末。说起编撰张氏宗谱的过程,张天公拿出《暮年忆保安》的册子,双手颤巍巍地翻开,说道:“为了考证乡间戏曲中流传的历史事件,我多次前去黑潭村,拜访当时已经101岁的杨老先生。在杨老先生那儿,我弄清了很多事情。”
  张天公用9年时间完成了张氏宗谱,之后又编撰了《实用知识汇编》《暮年忆保安》《保安庙底村志》《忠孝小传》《应酬须知》等。2010年编撰的《保安庙底村志》囊括了庙底村自清代以来100多年间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被国家史志馆收藏。 
  

强撑病体完成镇志


  原保安镇镇长李福年曾多次拜访张天公,邀其编撰镇志,张天公都不敢答应。他觉得镇志不同村志,范围更广,涉及更多,怕自己弄不好。2012年,李福年将要调离保安镇,再次拜访张天公,邀请他编撰镇志,并委托镇领导班子关注镇志编写,全力配合张天公。张天公被其诚意感动,便开始编撰保安镇镇志。他先后联络了魏书经、任世保、王忠直、赵振东、吴啟田等几位熟悉保安镇的老人,共同撰写史料。彼时,张天公已有85岁,而他所联系的这些老人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
  为了编撰镇志,张天公与几位老人不辞辛劳,往返在档案馆与镇政府之间。几位老人由于年纪大了,或多或少都被疾病缠身,吴啟田更是在前往档案馆的路上突然发病入院。吴啟田的入院,让张天公惊醒了几分,每日总是不停地嘱咐大家注意休息,按时吃药。张天公自己也身患疾病,但他一直是几个人中最忙碌的那个,发病了就住院几天,觉得自己治疗得差不多了,便向医生申请出院,带着药回家,继续整理资料。
  对于张天公拖着病体编撰镇志,儿孙颇有怨言。孩子们都觉得老人年纪大了,不宜过于劳累,甚至吓唬他说要“撕掉”他写的草稿,最终却因张天公的执拗而放弃,反而天天将张天公写好的草稿带走,整理为电子稿件,并帮忙联系印刷。2021年10月下旬,张天公的孙子张建将整理好的保安镇镇志交到镇政府,由相关工作人员审阅、核对。张天公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很多事情力不从心,总算完成了镇志,也算对得起一同编写镇志以及支持着我完成镇志的那些人了。” 
  

撰写镇志感动乡里


  张天公带病编撰地方史志的事迹,让当地群众深受感动,也收益颇丰。今年74岁的叶云山,以前并不认识张天公,是张天公开始编撰镇志时,多方打听联系到叶云山找寻资料,二人才得以相识。叶云山说:“张老已经90多岁的高龄了,还在坚持编撰镇志,就这份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我很佩服张老。据我所知,张老不仅联系我,还想方设法联系了很多在外的保安人。编写镇志需要大量资料,张老找了很多人收集资料。”
  今年78岁的聂振荣,也是张天公联系寻找资料的一位在外工作的保安人。聂振荣的老家就在庙底村,但因在外多年,与张天公也不熟悉。张天公联系他后,他觉得张老这把年纪还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发展,精神十分可贵。张老所写的村志、镇志,对保安镇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张天公说:“千年的文书会说话,记忆再好也不如记录。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口口相传,时间久了就没了,只有用笔杆子记录下来,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历史,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