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莲湖“水门”小考
刘毅
文章字数:1502

新修的莲湖水门
  近期,莲湖公园提升改造为商洛市莲湖景区,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为园内的慈泉、古城墙等自然及人文景观精心设计了标识标牌,撰文说明其来龙去脉,进一步增加了园内景观的观赏性、历史性,扮靓了莲湖环境,提高了城市颜值,受到了市民欢迎。
  一日黄昏,我信步园内,无意中看见古城墙东头增设了一块“水门遗址”标牌,不由得将其与现今连接南、北两个湖区的“莲湖水门”联系起来。记得这座“莲湖水门”是2011年莲湖公园南扩时,为沟通新辟的南湖区与原北湖区而修,那么此“莲湖水门”当非彼“水门遗址”所指之水门。既如此,那么“水门遗址”所指之水门究竟是什么情况呢?为了弄清这一点,我查阅了商州旧志等有关资料。
  据现存最早的清康熙《续修商志·建置志》载:“丙辰,知州王邦俊再修四面城楼并水洞,吏目钱人宁督工。旧门楼四座:……西南水门,旧曰‘靖顺’,匾云:‘秦岭仙踪。’”《续修商志·舆图志》又记:“花园泉,城内西南隅。其水粪(当为‘瀵’)涌,昼夜流洩。郡人牛进士因修为园圃,养鱼种莲,游钓其中。又凿渠由东而南,出水门入州河,且滋耕种。”清乾隆《直隶商州志·建置志》载:“西南水门一,曰‘靖顺’。”民国《续修商县志稿·建置志》载:“同治九年……又添四城门石匾……水门曰‘靖顺’。”又记:“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城垣淋崩三次,经知州胡启虞、劳启恂、王世锳酌提修筑。王世锳又修葺南门及水门楼,并创立栅门二座,南门楼匾曰‘迎薰解愠’,水门楼曰‘山色河声’。”
  此外,据清乾隆《直隶商州志》卷首《商州城池图》所示,在商州城墙南段的“大南门”西侧有“小南门”一座,此门即指水门,民间至今尚有此称。
  而据已辞世的“商州通”刘庭芳先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撰文《忆商州故城》所述:“(商州城墙)四门皆是砖拱顶,外部砌成方门,各有城门二道……四门各筑城楼,飞檐翘角,均为两层,间数东、西各五间,南、水门为三间……水门是用作供慈泉水积于西南泽国以及城内各处雨雪积水排泄之设,轻装简行的人也可以出入。”现年87岁的鱼正发先生在其所编《商州记忆》画册中也曾回忆:“商州城水门是为了让城内积水流入丹江而建,水门名曰‘靖顺门’,其意为祝愿城内之水平静顺畅地流出,不要给城内百姓带来灾害。水门与北门南北相对,位于现在的中心街南段西边,现在残存的古城墙处。”
  关于商州城垣的“水门”,在古人的诗词中也有记载。如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著名诗人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前后在“商山五百五十日”,共作诗200余首,其中长达160韵的《谪居感事》一诗有“钟愁上寺起,角怨水门吹”句,并自注“上寺在州北,子城有水门”。“上寺”即商州大云寺之上寺(今存之大云寺为下寺),在城北金凤山麓,后改修为启秀阁,今已不存,唯留地名“上寺坡”。“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小城,即内城及附郭的瓮城或月城,由此也可推断,北宋时期商州城池的范围当大于明清时期,这一点也为相关考古发掘所证实。这两句诗意思是指,商州城北的上寺又开始敲钟了,心中的愁思随着钟声而发;内城城垣的水门吹起了号角,胸中的怨愤跟着角声起伏。
  由此可知,最迟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商州城垣便有了水门,但因清代之前的商州旧志已散佚无存,关于宋代商州城垣最早见于旧志的仅有清乾隆《直隶商州志·建置志》所载:“宋令狐厉建楼城上,邵康节有诗。”故而对北宋年间商州城池的范围及城门等情况无从得知。
  根据现存的清代、民国商州旧志及相关资料所载,明清时期商州城墙的水门位于南城墙偏西位置,名曰“靖顺门”。在水门之上筑有门楼,明代后期水门楼匾额“秦岭仙踪”。清代后期的水门楼为三间两层,匾额“山色河声”。其具体位置便在残存的南城墙东头,即现在“水门遗址”标牌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