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干部换脑子 村民赚票子
本报记者 李敏 王倩
文章字数:1393


  “最近红火得很,天天都有顾客上门来买,现在卖了有1万多斤黄瓜了。”5月6日,在洛南县古城镇中联村发展大棚蔬菜的杨涛喜不自禁地说,“这一茬种了13棚黄瓜,预计能收入13万元,黄瓜一收接着种西红柿,棚不空、人不闲,钱就不断!”
  种菜,在中联村不是新鲜事,但走规模化发展大棚蔬菜,是近两年才在中联村红火起来的。
  中联村监委会主任唐会林说:“前几年,村民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外出务工、发展中药材以及零散的传统种植业为主,村民增收步伐缓慢。咋样才能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让群众吃上土地的红利?这几年,村上一直在思考。”
  转机发生在思路转变之后。
  “村上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大多是以西红柿、黄瓜、小白菜等露地菜为主,一遇到极端天气,群众的收入受影响很大。”唐会林说,“村委会一班人经过讨论协商后,决定还是发展种植,但不再推广传统种植了,而是发展设施大棚。”
  “设施大棚种植大大缩短了蔬菜的生长周期,现代化设施也为管理提供了方便,产出量大、品质较高、效益更好。再加上村上闲置土地多,发展大棚农业正好能合理利用土地,让土地真正发挥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吴向阳说,“2020年,村上先建了13个大棚,由村集体经营管理,种植西红柿。没想到,第一次搞大棚种植,西红柿喜获丰收。2021年,除去水灾影响的损失,大棚西红柿为村上收入了8万多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吴向阳说:“拿试种的情况来看,以前传统种植一亩地的产值在五六千元,现在大棚种植,土地亩产值在两万元左右,明显效益更高了。”
  2021年,中联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县、镇的政策和苏陕协作资金的支持下,中联村统一流转土地建设大棚,今年春季新建的240个大棚陆续投入使用。
  “为了让大棚真正发挥作用,我们把建好的大棚以每年每个棚2000元的租金,承包给懂技术、善管理的职业农民来承包,这既为有技术发展产业的职业农民提供了平台,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吴向阳说。
  杨涛是洛南县城关街办八里社区人,有11年的种菜经历,是中级职业农民。他以前在县城周边发展大棚蔬菜,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规模一直很小。2021年,在洛南县相关部门举行的职业农民培训班上,杨涛认识了一同参加培训的中联村监委会主任唐会林,得知中联村准备继续扩建大棚、吸引懂技术的人来承包种植蔬菜瓜果时,他当即决定到中联村谋求发展。
  2022年初,杨涛在中联村租了43个大棚,其中13个大棚用来种黄瓜。“咱这黄瓜管得好、口感好,根本就不愁卖,零售卖一斤6元,不用出门就卖了。”说到今年这一茬的收成,杨涛满脸笑容。
  大棚经济给村集体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中联村村民李华莉将土地流转给村上,每年收入土地流转金。从当初的建大棚到现在的除草、打芽子等琐碎活,李华莉一直没闲着。她笑着说:“在大棚干活不累,每天最少能挣70元,收入稳定,很知足了!”
  “直接受益的是群众,村上发展大棚产业,解决了全村三四百人在家门口务工问题。”唐会林说,“目前,中联村以村集体经济和中坪组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承载主体,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瓜果、蔬菜大棚342个、中药材500亩、辣椒102亩,实现了户户有一两个产业,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格局。”
  唐会林说,下一步,村上还计划配套建设育苗温室大棚5座、冷库1座、展示厅1座。这些项目建成后,村上的大棚产值将超过2000万元,有效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