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与病毒竞速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966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像医护人员那么引人注目,却对阻断疫情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就是流行病学调查员,商州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王丹莉就是其中一员。
  “8月11日你去了哪些地方?”“怎么去的?”“接触了哪些人呢?”……从8月15日起,王丹莉和同事们接上级命令紧急集结,组成流调小组,通过电话询问、查看监控、走访群众、当面交谈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筛查出核心密接人员,并形成严谨的流调报告,为精准研判疫情形势、斩断疫情传播链条提供了关键支撑。
  “快速、精准”是对流调人员的基本要求。王丹莉有着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和应急事件处置经验,但这一次的任务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急、难、险、重。“为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一般先用电话流调。”王丹莉说,随后,他们要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医院、超市、社区、村庄等风险点,直面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展开烦琐而艰辛的摸排。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轨迹、接触人员、发病过程,哪怕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能放过,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要连住,反复确认、刨根问底,再结合监控影像、旁人佐证,确保万无一失、不漏一人。
  任务一个接一个,王丹莉和队友连续作战十多天,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只为比病毒跑得更快一点。
  虽然流调工作十万火急,但这个过程却急不得,需要流调人员有非同一般的耐心、细心及询问技巧。很多人在接到流调电话时会瞬间紧张,加之要问到之前好几天的事,记不得、说不清是常态,这时,王丹莉会提醒流调对象查看手机支付记录等方式,帮助他完成某个时间段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有位90多岁高龄的确诊病患,耳朵不好,说话听不清,我们通过询问他的子女、陪护,反复印证,最终确定了他的密接人员。”王丹莉说。
  “还有些人存在某些顾虑,配合程度低,不愿说出实情,给流调工作造成了无形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王丹莉会通过微信聊天等较缓和的沟通方式,付出全部真心、耐心,获取他们的信任,采集到最真实的信息。即便如此,仍有个别人存在隐瞒情况,这下就要运用公安提供的大数据信息,想尽一切办法追查到目标人员的行程轨迹,同时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分类和医学隔离观察,坚决阻断病毒蔓延。
  流调就像一条隐形的战线,而众多个“王丹莉”就是阻断疫情传播,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幕后英雄,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只是默默付出,但他们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