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南 花棍舞出非遗传承新活力
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文章字数:1506
  “我觉得跳花棍舞既能丰富我的课间生活,也能锻炼我的身体,更是对非遗的一种传承。”近日,商南县城关小学学生韦嘉琪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商南县花棍舞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生动活泼的形体展示和富有韵律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方面,商南县以地域特色鲜明、情调欢乐吉祥的花棍舞为切入点,先行制订完备的方法制度,依托培训基地实现非遗进课堂,以“五位一体”团队力量解决师资匮乏困境,以培养小小传承人实现非遗代代接续代代相传,以高频次展演展示活动增强非遗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形成了“人人知晓、人人热爱、人人学习传承”的浓厚氛围,在非遗与校园深度融合方面探索出富有成效的“商南经验”。
  商南县做足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县文化、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参与、集体论证,制定了《中小学生花棍舞学习培训普及办法》《中小学生花棍舞团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度,明确了责任主体、职能职责、培训方式、团队建设、活动组织、效能考评,编印了乡土教材《中小学生花棍舞培训简明教程》,为非遗在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传承和开发利用花棍舞,商南县建立以志愿者、文化馆干部、培训机构老师、学校文艺辅导员、学生家长为成员的培训团队,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培训。目前,商南县80%的中小学校都设有培训点和培训团队,形成了“文体共抓、文体共享”的花棍舞学习培训机制,全县60%中小学生都参加过相关培训,掌握了基本舞蹈技能。“寻找文化根,打好花棍舞”已成为商南中小学师生追寻文化梦的共同心声。
  “我们在全县建立了4个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10个镇(街道)均组建了花棍舞培训基地,成立花棍舞文艺团体23个,开办培训班50多场次,培养出业务骨干6000多人,日常参与花棍舞文化活动的有3万人左右。”商南县文化馆副馆长雷燕说。
  非遗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方能保持生命力,青少年是传承的重要力量,商南率先制定的花棍舞小小传承人管理办法是让非遗文脉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近两年,商南县选聘的24名花棍舞小小传承人不仅表现出了艺术的天资,更展现出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执着保护的精神。
  如今在商南,花棍舞已成为中小学校举行各类文艺活动时的保留节目,在各类大型文艺活动中频繁出镜。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400名学生表演开场舞《花棍舞鹿城》,观众及浏览量达1.5万人次;2023年3月,在富水镇中心小学开展的非遗花棍进校园·文化传承助“双减”活动中,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共同表演的生动画面,得到观众的极高评价;今年3月28日,商南县城关小学第5届乐享健康体育节在商南县体育馆成功举办,400名学生表演的非遗传承项目花棍舞,成为此次运动会开幕式上最具特色与活力的节目。2023年9月,原创非遗文化作品《花棍舞鹿城:点燃非遗校园传承的“文化薪火”》在“大地欢歌”陕西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中荣获大赛二等奖。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与广场舞有机融合的《花棍舞》,在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暨全省广场舞展演活动中获奖,在陕西省“永远跟党走”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中再获奖励,同时被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收录。
  商南县在学习、培训、推广花棍舞活动中,中小学师生定期参与,艺术素养得以提升,身体素质得以增强,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双延伸。据统计,2023年,商南非遗培训基地数量、培训教师人数、学生参加培训人次、活动开展场次相比上年度同期增长均在40%以上。
  商南县以花棍舞为示范,强化制度保障、设立培训基地、开展常态培训、聘任小小传承人、丰富活动内容,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作出了独特探索,为秦巴山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