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镇安 用好家风涵养好乡风
本报记者 马泽平 见习记者 孙远飞 通讯员 王佳姝钰
文章字数:1594
    八尺巷

  镇安县地处秦头楚尾,在厚重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交融聚合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6月25日,记者走进镇安县,实地探访当地深挖文化资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古色古香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门口悠然自得的老人、随着微风轻摇的红灯笼……云盖寺古镇老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具象化地呈现在眼前。穿过悠长的小巷,“家风馆”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镇安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金安写的《镇安家谱文化集萃》,有200多米长呢,涉及我们镇安近300篇20万字宗族家训家规。”
  6月24日,家风馆内,家住附近的唐义林带着孩子来古镇游玩,顺便带孩子来家风馆接受春风化雨式教育。
  家风馆为上下两层木质结构的徽派建筑,约300平方米,由一厅一阁一廊一堂一房一院一亭一巷和先贤家风馆、聂焘家风馆、晏安澜家风馆、红色家风馆四个主题馆共12个展区组成,是一个集家风家训展示与宣传、培育与体验、指导与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全年免费开放。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承德堂。为弘扬先贤精神,传承良好家风,我镇结合‘清廉镇安’建设,深入挖掘本镇家风家教故事,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切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助推党员干部廉以修身、廉以持家。”云盖寺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盛晓祥说。承德堂展示的是云盖寺镇近年评选的“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道德模范”等人物故事,也为全县开展家风讲堂、读书分享、文化讲座、道德讲堂等提供了一个场所,现已成为云盖寺镇古镇文明实践的“助推器”、良好社会风气的“孵化器”、传承家庭美德的“大平台”。
  走出家风馆,“八尺巷”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大家都知道桐城有一个有名的‘六尺巷’,张英的‘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被传为千古佳话。这条‘八尺巷’的来历同样源于一个邻里和睦、互相谦让的故事。”云盖寺镇组织干部韩昌晋介绍,在古街修复时,整条街都是木质结构房屋,需要修建消防通道,当消防通道选址选到这里时,左右罗家和张家效仿“六尺巷”典故各让出了四尺地方,于是就有了云盖寺镇的“八尺巷”。“八尺巷”的对联“尚有古巷六尺桐城博佳话,当存老街一寻云镇扬美名”真实反映了云镇人民以善为本的美德。
  据了解,“清廉镇安”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云盖寺镇党委按照“一镇一特色”廉洁文化创建要求,依托云盖寺镇4A级古镇景区和第六批国家传统村落刘家大院等地域特色资源,深入挖掘本土家风家训中的“廉”文化元素,建成以“培育善美家风,践行初心使命”为己任的家风馆,通过家风馆,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德治家、以廉持家。
  沿着绿荫环绕的平坦道路,记者来到铁厂镇新民村倪氏民居。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瑚承堂介绍,这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倪氏八房后裔居住,俗称“八房院子”。1963年文化馆收买产权做教育展览馆,后为黄龙小学借用,2004年交县文物管理所。倪氏民居为陕南山中兼具南北建筑风格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镇安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现存清代建筑35间,主要为两正两厢左右加外包厢式天井院落,共26间,紧连天井院东后边建3间厨房,厨房东山墙外建东西向磨房柴房各3间。
  “我们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人说,这家宅子的主人乐善好施,家风家教严明。”瑚承堂说。而这良好的风尚也被村里人传递下来,在倪氏民居不远处就是镇安县文明家庭获得者黎刚的家。
  黎刚是镇安县龙志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一年夏天发生洪灾时,新民村六组9.6公里的通组路因洪涝造成多处山体滑坡,道路堵塞,黎刚无偿提供机械进行处理。黎刚的父母也是个热心肠的人,邻居段传芳因不慎摔倒,黎世联夫妻便为段传芳买药治疗,还做好饭菜送去,直到段传芳身体康复。黎刚家庭是新民村乡风文明的一个具体体现。
  镇安县各乡村积极探索家庭文明建设路径,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实践,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